学术会议
洪淑莹:“古代东亚碑刻研究新方向” (韩国) 国际学术研讨会简况
上传日期: 2018-04-18 作者:洪淑莹

  2016年8月23—25日, 由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主办的“古代东亚碑刻研究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韩国首尔举行, 来自中、日、韩三国的专家学者对古代高句丽、百济移民的墓志资料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1. 对中国中原地区近年发现的古代少数民族碑刻资料及研究动态的介绍与综合梳理。

  毛阳光《洛阳近年新见唐代墓志述略》对目前洛阳唐代墓志尤其是少数民族墓志的出土情况、散落民间的洛阳唐代墓志收藏情况作了系统的介绍。尹龙九《中国出土的韩国古代金石文研究动向———以高句丽、百济、乐浪流民的墓志铭为中心》系统地概括了中国出土的高句丽、百济、乐浪流民的墓志铭内容, 探讨了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等灭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及其流民在唐代的官职官级问题和流民身份认同感的变化。

  2. 关于入唐高句丽、百济移 (遗) 民问题的综合研究。

  李文基《在唐百济系遗民的认同问题———以墓志铭为视野》通过对目前搜集到的10方百济遗民墓志铭中反映的有关志主对百济族系认同内容的归纳分析, 认为百济遗民对其身份的认同随时代演变体现出逐渐淡化的过程, 而且这一过程与高句丽遗民的情况相当吻合。陈朝云《入唐高丽百济移民的社会生活研究———以出土志碑为视角》以已发现的37方入唐高句丽、百济移民墓志等史料, 通过对入唐高句丽、百济人的政绩、社会地位、文教及其精神生活状况等问题的系统论述, 指出唐代中原地区的高句丽、百济人在籍贯认知、葬俗及道德价值标准等方面已与汉人无异, 说明他们已融入汉族文化圈并成为唐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我们重新认识唐王朝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李成制《高句丽、百济遗民墓志的记述方式———家系、出生地的记载及其意义》提出入唐朝鲜半岛遗民后代对籍贯认定的变更, 是基于其生平经历包括家系等内容能否获得唐朝肯定时的考虑作出的选择;墓志文记载中对其籍贯认识的变化, 是他们作为异族人入唐定居的生存战略。余昊奎《唐朝的东方政策与高句丽遗民的动向———以遗民墓志铭为视野》指出, 高句丽灭亡之后, 辽东地区的高句丽遗民在契丹兴起后开展了广泛的复兴活动, 致使唐朝对高句丽故地所采取的“羁縻支配”政策、强迫拒绝羁縻支配的“离叛者”迁至内地以及在各羁縻府州派遣唐朝官员加强监管等措施的成效不断减弱, 最终导致唐朝对高句丽故地的羁縻遭到失败及高句丽遗民在698年与靺鞨一起成立渤海国。葛继勇《入唐高句丽人的出自考察———兼释李隐之、李怀父子墓志》以李隐之父子墓志为例, 详细论述了如何判断入唐高句丽人的族属及其出生地、移居地、迁移路线等问题。

  3. 利用出土墓志对相关问题的考释。

  气贺泽保规《百济〈袮军墓志〉中的“日本”的理解及其课题》认为以东野治之为代表的学者将《袮军墓志》中“日本”一词考证为泛指百济和东亚地区的过程中, 没有联系到当时百济灭亡、白村江战败以及其后的东亚动向的大时代背景, 明确提出该墓志中提到的“日本”是指日本列岛国家或地区。赵振华《唐代墓志中的“丸都”与“丸山”———兼谈其对于纠正古籍别写之意义》指出唐代墓志中的“丸都”、“丸山”是“丸都山”的简称, 指代当时的高句丽。但由于字形的相似性, 导致唐代墓志在传抄的过程中“丸”与“凡”、“九”、“丹”等字混淆, 致使其文意大变。作者考察墓志拓片, 对已搜集到的唐代墓志中的“丸都”进行了系统的辨析, 并指出关于其文辞和字形的辨正对正读古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平田阳一郎《关于西安出土的〈隋郁久闾可婆头墓志 (开皇十二年) 〉研究———以“大贤真”为中心》在对志主家族谱系、生平事迹等内容进行详细考察的基础上, 认为墓志文中所涉及关于柔然的“可汗”、“吐豆弗”等官称为游牧社会固有的官职称号, 特别是志文中关于柔然人就任“大贤真”这一官职的记载, 确认了鲜卑系官职“大贤真”的存在, 对研究柔然和突厥的更迭、柔然流民流入华北的动向等均有很大的帮助, 对研究国际关系史更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 本次会议还涉及东亚古代墓志的书写方式、唐宋时期新兴官僚士族的起兴、北齐道教造像研究等内容。尽管交流的学术内容广泛, 但本次会议仍体现出对古代高句丽、百济移民问题的集中研究。其中东亚墓志铭文中关于日本国号的出现及使用问题虽引起了中、日、韩三国学者的热烈讨论, 但并未达成共识, 还有待新资料的出现及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与会学者还一致认为, 在今后的研究中, 既要充分关注碑刻资料, 还要加强对出土碑刻资料的现场调查和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