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贾翠玲: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集整理与数字化建设
上传日期: 2018-04-18 作者:贾翠玲

  红色文献资料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起至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之前由中国共产党机关或各根据地所出版、发行、制作的各种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党的领袖的著作、党组织各类文件及根据地出版的各种书籍和报刊杂志等[1]。红色文献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中发行的,当年的印制数量本来就不多,又经历了持续战火的洗礼,故留存下来品相好的书刊很少,有些到今天已成为孤本,具有极高的史料及收藏价值。因此,红色文献又被人们誉为“现代文物”。

  延安时期红色文献主要指延安十三年期间(1935-1948),由中国共产党机关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及其它革命根据地所出版发行的各种红色文献资料,包括图书、报刊、档案资料、手稿、文件、日记、书信、年谱、传单、宣传标语、票据、图片、缩微胶片、音视频资料等。

  一、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集整理及数字化建设背景 (一)红色文化是延安的名片,红色文献是延安的特色文献资源

  延安曾经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期间,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不仅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而且还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不仅留下了延安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给延安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文献资源。

  早在2007年4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李铁映在陕西考察时强调,延安时期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做好这一阶段史料的收集整理编纂工作,深入研究延安精神,使之与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让延安精神世代相传[2]。

  十多年来,我校图书馆、中共党史研究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等都收藏了大量延安时期相关文献。延安市革命纪念馆、档案馆、延安干部学校图书馆、延安中山图书馆等也收藏了大量延安时期的红色文献。

  (二)网络信息时代,纸质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化成为必然

  网络时代,人类获取信息的载体正在由纸质媒体转向数字媒体。知识信息数字化、多媒体化、碎片化、结构化,知识传播和交流网络化、移动化。为保护我国珍贵的文化资源,我们国家先后启动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文化共享工程、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项目、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等工程、高校图书馆启动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项目。

  因此,收集整理并数字化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成为历史的必然,不仅是保存珍贵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信息时代科学研究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我辈的重任。

  (三)收集整理并数字化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是延安时期课题研究的需要

  文献是科研的基础,收集整理延安时期红色文献对于延安时期相关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有关延安时期中共党史及陕甘宁边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研究十分活跃。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研究机构,研究人数不断增加,研究课题不断深入,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笔者通过文献调研、网络调研和实地调研,发现延安时期红色文献分散收藏在档案馆、革命纪念馆、图书馆等机构,还有部分散落民间,但目前国内尚未见一个全面系统的延安时期的红色文献收藏机构,加上各馆收藏文献没有数字化,大大影响了延安时期课题研究成果的产出。

  二、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集整理及数字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延安大学图书馆及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市档案馆、延安中山图书馆等机构收集整理了大量延安时期相关文献资料,为延安时期中共党史及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同时为本校重点专业和特色学科建设奠定了文献基础。但仍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藏体系。

  2006-2007年期间,延安大学图书馆曾将《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进行了扫描,建设了延安时期党中央机关报数据库———红色数据库,但由于该数据库平台存在技术上的缺陷,不能进行全文检索,导致检索使用不便,研究人员不得不翻阅原始文献。翻阅原报刊,一方面使原始文献得不到保护;另一方面,由于报纸期数太多,翻阅工作量大,有些课题难以进行下去;同时,由于缺乏对原始文献的挖掘,造成研究的深度和宽度不够,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到影响。因此,研究人员对延安时期红色文献的数字化有强烈的需求。

  笔者曾走访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委党校图书馆、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等多家收藏有延安时期红色文献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档案馆,同时通过大量的电话调研和网络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尚未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藏机构,也没有一个全面系统、检索方便的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据库建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保护红色文化典籍,方便延安时期相关课题研究,支撑延安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形成本校办学特色,有必要完整系统地收集整理延安时期红色文献资源,并进行数字化,构建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这是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集整理及数字化建设内容及目标

  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集整理及数字化建设,是将延安时期红色图书、期刊、报纸、图片、音频、视频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数字化加工、组织和揭示,通过先进的平台技术对资源进行发布和共享,以保存和传承延安时期红色文献典籍,提供快捷方便的检索,支撑延安时期相关课题研究。

  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集整理及数字化建设的目标,一是使我校成为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最完整、系统、丰富的纸质文献收藏地;二是建成一个涵盖图书、期刊、报纸、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类型的《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以下简称平台)。

  《平台》在功能设计上,借鉴了特色数据库平台、学科服务平台、机构知识库平台的理念和功能。

  四、《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建设思路和方法 (一)建立全面系统丰富的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藏中心

  首先对本馆馆藏进行“地毯式”搜索和整理;再通过购买、复制、交换、下载、打印、共享等多种方式和线索,补充本馆缺失的红色文献,建立全面系统丰富的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藏中心。

  (二)制定《平台》建设纲领性文件

  即确定数字化加工文献类型、范围、数量、组织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以及报刊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和规范文件,规划数字研究平台架构,并做好人员培训及软硬件准备工作。

  (三)数字化加工

  联合数字化加工公司,依据特色文献数字化加工的技术要求,对红色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

  (四)文献分类标引

  参照国家图书馆及CALIS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相关元数据标准和规范,进行分类标引,并按照文献特征组织数字对象,以实现资源互操作和检索功能。

  (五)搭建网络共享发布平台

  搭建网络共享发布平台,使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或其他触屏媒体检索使用并进行分享交流。

  (六)制定《平台》信息发布规则及相关管理制度

  制定网上发布信息规则,网络资源共享协议、版权管理制度、数据库管理和访问控制机制、网络及数据库安全机制、数据库可持续发展机制,以保障数据库的科学管理、安全共享以及可持续发展。

  五、《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功能设计

  《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是承载整个文献资源和实现平台四大功能的核心。

  (一)文献资源聚合功能

  《平台》设计了红色文献资源整合及管理功能模块,可以快速汇聚史料、研究成果、专题库等数字资源,为延安时期中共党史及延安时期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史料文献及研究成果资源。其中史料涵盖延安十三年(1937-1948)期间的红色图书、期刊、报纸、图片、音频、视频、档案资料等原始资料;研究成果指建国后与延安时期相关的所有研究成果。包括专著、回忆录、口述史、档案资料、地方史志、期刊论文、博硕论文、会议论文、报纸文章、网络资源等;专题库以平台收藏的文献资源为基础,集中揭示某一主题文献,涵盖各种类型文献,方便教学和研究。例如延安精神专题数据库、延安文艺专题数据库、延安时期党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等。

  (二)学术成果展示功能

  学术成果展示模块,集研究延安时期的机构、专家学者、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等于《平台》中,展示国内延安时期中共党史及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突出延安大学等机构的研究现状、研究实力及学科优势,方便延安时期中共党史教学,支撑本校的特色学科和专业。

  (三)检索分析功能

  通过基于站内检索与站外中文发现检索的无缝链接,使研究人员可以基于站内资源及庞大的外部资源库,进行多维度的检索、聚类和统计分析,了解所研究课题的现状,方便延安时期中共党史及相关课题研究,将本校的文献资源优势转化为学术研究优势。

  (四)学术分享交流功能

  通过学术刊物、动态资讯、共建共享、推荐链接、移动客户端等分享交流功能,为专家学者提供分享交流的平台,促使学术思想交流及学术成果的产出。

  六、《平台》建设原则 (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集整理及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数字化建设工程,资料收集整理耗时、费力,数字化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同时需要强大的经费支撑,后期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人力和经费支持。因此,要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即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对项目建设整体规划,统一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文献资料的重要性,先数字化核心文献,由核心到外围,分期进行。

  (二)资料收集整理的系统性、完整性

  科学研究需要系统、完整的文献资料支撑,以保障研究结果的科学有效。因此,要从本馆、本地开始,到国内外相关机构进行全面的搜集和整理,尽可能获取全面丰富的延安时期的有关文献,构建全面、系统、丰富的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藏中心。

  (三)《平台》建设具有先进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要选择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数据库平台建设技术,既要兼容图书、期刊、报纸、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文献类型的数据组织、检索、数据统计分析、移动分享交流功能,同时还要预留接口,保证系统和数据今后可扩展,支持数据的共建共享,以保障数字研究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四)遵循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和规范

  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据库建设要遵循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标准和著录规范、中国国家图书馆相关数字化标准规范,以保证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保证数据库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二次开发利用。

  (五)共建共享原则 1. 合作收集,共建共享

  延安时期红色文献分散在延安大学图书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档案馆、延安干部学校等机构,还有部分分散在其他档案馆、图书馆等,因此在文献收集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市政府、市文广局协调相关机构积极配合,合作共建,方能保证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 图企联合,共建共享

  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建设技术性强,标准化要求,流程复杂,而高校图书馆缺乏必要的技术力量,很难独立完成数据库软件平台的开发。加上建库工作量大,图书馆工作人员很难持续、系统地按预定工期完成数据库建设中各环节的工作。因此,图书馆要联合专业的数字加工公司和系统平台开发公司,共同完成软件平台的开发和数字化加工入库。

  3. 多渠道筹措经费共建共享

  由于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建设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仅凭本馆运行经费和本校专项经费支持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国家、省、市联合共建,联合文化企业共建共享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弘扬延安精神,宣传延安时期红色文化。

  4. 专家参与共建共享

  《平台》建设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需要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文献资料的筛选及数字资源深度标引等,因此,平台建设需要联合延安时期中共党史及相关课题研究人员,把握文献收集整理和文献标引的质量。

  (六)可持续发展原则

  《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是一项长期建设的工作,需要持续不断的更新资源和管理维护,才能保证系统资源的不断丰富和系统完整性,才能保证平台功能的发挥,才能保障平台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因此,需要保证人员和经费,持续充实资源,以保证《平台》可持续发展,保证《平台》科研优势的发挥。

  七、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集整理及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一)保护红色文献典籍,弘扬延安红色文化

  红色文献被称为“近代文物”。目前很多红色文献变脆易碎,难以利用,急需保护。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集整理及数字化建设有效地保护了原始文献,也加快了红色文献典籍的数字化进程。同时,基于《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还可方便提取延安时期相关文献及图片资料,举办红色专题展览、知识竞赛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扬延安精神,弘扬和传承延安时期红色文化。

  (二)支撑延安时期中共党史及相关课题研究

  延安时期红色文献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的艰辛历史,从不同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党和人民群众追求民主和自由的风雨历程,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产物。该《平台》聚合了延安时期红色文献史料及相关研究成果,为专家学者提供研究所需要的文献基础;基于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使研究者通过多维度的统计分析结果,快速了解国内外延安时期的相关研究动态;《平台》还提供了互动分享交流平台,使师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获取站内资源,讨论研究课题,激发思维,催生研究成果的产出。

  (三)彰显延安大学学科优势,形成办学特色

  《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聚合了延安大学延安时期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展示了本校中共党史专业及延安时期相关研究的人才优势和成果优势。《平台》统计分析功能彰显了延安大学在延安时期中共党史、延安学、延安文艺等方面的研究优势,这对形成本校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形成本校特色办学具有重要意义。

  (四)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经济、文化

  《平台》将汇聚丰富的延安时期文献史料、图片及音视频,将使延安成为国内最为丰富的延安时期红色文献资源基地,不仅可以凸显延安的红色文化,为宣传延安红色文化,弘扬延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文献、图片和音视频资源;同时,还可以利用《平台》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拉动延安旅游经济,并为延安各区县、各行业提供延安时期相关课题的信息咨询服务,融入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八、《平台》建设困难及问题

  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集整理及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技术,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目前,项目建设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数字化建设项目本来就是一项耗资巨大的项目,加上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化建设是全文数据库项目,部分文献无法进行OCR识别,需要进行全文手工录入,需要投入大量的投资。因此,资金将是项目最实际的困难。其次是搜集整理困难。延安时期的报刊文献是在十分艰苦的战争年代中发行的,最初的印刷数量本就不多,又经历了战火的洗礼,能够得以流传的就更少,目前还分散在不同的收藏单位,因此全面系统地收藏延安时期报刊文献需要克服很多协调方面的困难。再次是数字化过程中的困难。由于延安时期出版的文献,纸张差,印刷质量差,而且有部分文献是手刻板,数字化加工过程中OCR识别困难,必然会影响全文数据库建设的效率和进度。

  参考文献

  [1]赵莉.红色文献资料综述[J].丝绸之路,2009(18):31-36.

  [2]高雷.李铁映:做好历史资料整理编纂工作弘扬延安精神.http://cpc.people.com.cn/BIG5/64093/64094/5597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