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段晓林: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现状及其方向——回眸与展望: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上传日期: 2018-04-18 作者:段晓林

  2016年11月16-19日, “回眸与展望: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来自美国、博茨瓦纳和中国台湾以及中国大陆20余个省市的专家学者, 图书馆、档案馆、出版社等业界同仁120余人与会。会议由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上海师范大学共同主办,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图书馆杂志》社、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承办。

  会议期间, 与会专家学者就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民国文献原生性保护、民国文献出版、数字化整理以及民国史研究、民国文学文献、地方文献等专题文献整理作大会主题报告。来自图书馆、档案馆、出版社等相关领域的业务同行对图书馆、档案馆民国文献馆藏的整理开发与利用、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民国文献总书目编制、民国文献编目区域合作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1 民国文献保护计划

  自2011年3月“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开始策划, 2012年1月项目正式启动以来, 民国文献的普查、整理、研究、出版及相关数据库建设工作成果显著, 大量的研究论著及文献整理出版物、数据库产品问世, 成果丰硕。但正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副社长殷梦霞在开幕辞中指出的, 虽然民国文献的重要价值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相较于已获得社会普遍重视的古籍保护事业来说, 民国文献的调查摸底、抢救保护以及系统的整理研究等工作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大家在“民保中心”的统一协调指挥下形成合力, 一起推动。在随后的主旨发言中, “民保中心”的负责人、国家图书馆业务管理处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 处长毛雅君对“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项目的策划过程、启动以来的工作概况、取得的成绩作了详细介绍。民国文献保护计划自启动以来, 已累计投入6 000万元, 并于2016年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配合这一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2016年设立国家社科基金抗日研究专项, 启动了20个委托项目, 涉及经费6 000万元。目前, 民国文献保护计划的工作机制已基本形成, 文献普查陆续展开, “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系统”汇集了20家文献收藏单位的书目数据30万条;海外征集成果也十分显著, 征集到的日本战犯审判文献系列、东京审判资料等成果都已出版;整理出版显现一定规模, 从2013-2016年立项120项, 已经出版的60项, 出版成果达到3 266册, 形成了民国时期文献资料丛编系列、抗日战争文献史料丛编系列等6大出版系列;专题数据库建设也取得一定成绩, 建成“东京审判资源库”“抗日战争图片库”等数据库;原生性保护及宣传工作也已全面展开。

  2 民国文献原生性保护

  民国文献的保护, 一直是业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在文献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尤其是以整理出版和数据库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再生性保护方面, 已经有大量的成果。但原生性保护方面, 由于民国文献与古籍相比, 在纸张、装帧工艺等方面有其特殊性,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林明从管理的角度, 探讨了民国文献原生性保护开展的方法。林明在发言中指出, 纸张酸化、装订问题、过度使用、环境污染、不当修复等, 都是民国文献所面临的问题。文献的原生性保护, 一方面是预防性保护, 原则是不加害;另一方面是补救性的修复, 原则是止损。馆员与读者的培训、库房的安全、编目整理、数字化管理、阅览管理、灾难管理、批量修复、个别修复、批量脱酸、载体转化等日常维护, 都是原生性保护的重要因素。林明在发言中特别提到现代出版中酸性纸和永久纸的使用问题。20世纪90年代, 西方已达成了共识, 对于学术书的生产, 需要使用无酸纸, 并制定了相应的国际标准。我们国家现在也制定了文献用纸 (永久纸) 的标准, 但是这个标准没有得到广泛关注。他在发言中呼吁, 应加强标准的推广, 提高大家对于文献生产、长期保存方面的意识。

  3 民国文献整理出版

  民国文献的整理出版, 需要图书馆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图书馆有自身馆藏资源的优势和长期从事文献工作的整理团队, 出版社有长期积累的资源信息和与各个机构广泛的合作基础。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刘民钢、副馆长蔡迎春,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编辑室主任于浩, 分别从图书馆和出版社的角度, 介绍了各自取得的成绩, 并对民国文献的进一步整理与出版发表了看法。

  黄显功在发言中重点介绍了上海图书馆近年来在民国文献研究、整理出版、文献提供等方面的主要选题和取得的成绩。上海图书馆通过一个专题文献展览、一部专著著作出版、一套专题文献整理三位一体的模式, 开展民国文献整理工作, 除自主策划出版大型丛刊外, 还参与国家和上海市重大课题研究, 与高校、研究机构及出版社开展合作, 在“民国时期艺术文献整理”项目、民国时期外文类文献的出版方面, 推出《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密勒氏评论报》《中国杂志》等一系列整理成果。黄显功对民国文献的进一步整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他认为, 首先要扩大民国文献的视野, 类型上, 除图书、期刊、报纸外, 还要考虑档案、照片、书画等品类。时间上, 不片面强调民国时期文献, 上限应该朝前推至清末。另外, 民国文献的整理, 不应仅仅是中文文献, 应加强对外文文献的关注。黄显功在发言中呼吁各馆之间应该密切合作, 用“宽容、沟通、合作、共赢”的精神, 共同努力, 推进民国文献的保护。

  刘民钢和蔡迎春分别在会议的新书发布环节和小组讨论中, 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近代中心的建设、民国文献的开发利用以及近年来开展整理与研究的团队建设和成果概况, 分享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珍本图录》《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的编撰方法和经验, 并从图书馆角度, 指出开展文献整理的意义。他们认为, 两书的编撰, 是对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的深度梳理, 是在对民国文献出版概况、馆藏情况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展开, 不仅可以摸清家底, 而且可以找到和发现文献价值和精华, 为全国范围内民国文献的普查和整理提供文献线索;通过图录形式揭示珍稀文献, 相较普通书目更加直观和真实, 如一些珍贵的签名本、批注本等, 可通过这一方式有效如实展示, 同时也以图片形式保存原始记录, 保护原始文献。

  于浩介绍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以来民国文献的整理出版情况。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200多家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档案馆、博物馆还有社科院各个存藏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截至2016年10月, 陆续出版了330种、7 000多册民国文献的专题资料, 收录民国图书、期刊、报纸、档案、照片、日记手札、红色文献等各类珍稀文献近万种, 形成“民国文献资料丛编”“珍贵文献书目图录”等6大系列。于浩在发言中也从出版社的角度, 对民国文献的整理出版提出了一些看法, 他认为, 民国文献的出版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及学术含量的过程。在选题方面, 要符合学术研究的需要, 引导学术研究的发展, 还要有系统成规模地挖掘珍稀特色的馆藏民国文献。作为出版机构, 一方面要整合民国文献资源, 为人找书;另一方面, 要整合学术资料, 为书找人。

  4 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

  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是民国文献整理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年来, 无论是数字出版商还是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 都开发和研制了大量的与民国文献相关的数据库资源。但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 也存在各家数据库商和存藏机构的重复建设、专题库建设太少、扫描过程对原版文献的损坏等问题。会议就民国文献数字化开发的区域分层、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数字化整理的相关情况都进行了讨论和介绍。

  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王雅戈从理论层面对当前数字化建设现状进行了总结, 分层次探讨了民国文献数字化的问题。他认为, 第一个层次是包括“民国文献保护计划”“可移动文物普查”在内的中央战略层次, 但两个计划存在交叉重复、资源共享性不强等问题;第二个层次是以各个数据库商开发建成的一系列数据库为代表的区域战略层次, 应该做到原始文献的开放, 再进行二次文献的加工;第三个层次是各个单位进行的专题、专类文献的研究层次, 应该在数据库结构通用、字段兼容方面下功夫。王雅戈在发言中强调索引编撰的重要性, 他认为把文献里的东西通过索引编制整理出来, 提供大家利用, 有利于阅读, 有利于接受, 还有利于传播。

  上海图书馆作为民国文献的收藏大馆, 依托全国报刊索引平台, 开发了一系列的民国文献数据库。会议上, 上海图书馆信息处理中心主任陆健介绍了上海图书馆近代报刊文献的数字资源建设情况, 目前已经推出《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字林洋行中英文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近代中文报纸全文数据库:新闻报》等数据库, 报纸接近100万版, 期刊25 000种, 即将推出的有《时报》《百种精选小报》以及英文报纸《大陆报》《上海泰晤士报》《大美晚报》等。陆健在发言中表示, 近代报刊文献的整理, 是没有尽头的, 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上海图书馆希望与同仁进行开放合作、共同发展, 尽量把资源利用起来, 使它获得更高的价值。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数字出版部副主任李强介绍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时期文献资源总库”建设的背景、概况和主要特点。他认为, 总库的建设, 是希望建立一个一站式平台, 实现图书、期刊、报纸、档案之间的通检。目前第一步建设的是图书数据库, 已完成10万种图书的全文影像, 2018年将完成三期的建设。除《民国时期总书目》记录的平装图书外, 民国时期出版的线装书、外文文献等, 都在数据库收录范围之内。数据库被列入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的重要成果, 它建成后, 将成为收录数据最完备、图书品种和范围最全面的民国图书全文数据库。

  来自中国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图书馆馆长吴瑞秀以张其昀相关文献为例, 讨论了民国时期特殊文献的数字化整理。吴瑞秀在发言里谈到文献数字化的意义在于:第一, 达到保存原始文献的功能。第二, 提供更多的加值服务, 比如多种检索途径, 附加相关研究文献等。第三, 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便利, 让图书馆的功能极大化。

  5 民国文献的馆藏与开发利用

  《民国时期总书目》著录图书12.4万种, 《期刊大辞典》著录民国时期期刊2.5万种, 但因为“总书目”等的著录有诸多遗漏, 据相关研究, 民国中文期刊总量约3万种, 图书应超过20万种[1]。同时, 民国时期档案的存量情况也没有清晰的数字。因此, 对民国文献的普查, 是近年来“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项目的主要工作之一, 也是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来自档案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业界同仁分享了各自馆藏文献的入藏过程、馆藏特色以及编目整理等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史档案馆馆长马忠文教授介绍了本馆胡适档案、北洋档案、房地契以及近年来入藏的海外文献等民国文献, 详述了满清档案、张之洞档案、李景铭档案等一些重要档案的征集、采购和受捐过程。

  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蒋耘中介绍了清华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概况。清华馆馆藏民国中文图书大约16 000余种, 中文期刊3 300余种, 中文报纸100多种, 本科生毕业论文800余册。清华馆的民国文献藏量虽不算多, 但其馆藏具有文献质量与版本价值较高、馆藏源流丰富、刊物独有性强等特点。比如说, 在版本方面, 有刘半农赠送的鲁迅1926年版《彷徨》、有朱自清亲笔签名的《旅欧杂记》、潘光旦亲笔赠言的《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等。在独有性方面, 有《清华周刊》《国立清华大学校刊》《清华年刊》《清华副刊》《清华旬刊》《清华消夏周刊》《清华进步丛刊》《清华学报》 (英文版) 等十几种记载清华历史的独有刊物。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吴继伟、上海市档案馆何品、南京图书馆陈希亮、西南大学图书馆黄菊、四川大学图书馆王飞朋等在小组发言中, 也分别介绍了各馆民国文献的基本概况、藏书特点、编目状况、整理开发、数据库建设等情况。国家图书馆高凌云、复旦大学图书馆张春梅还就民国文献总书目编制、民国文献编目区域合作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6 专题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专题文献也是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 大家的关注点包括地方文献和专科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地方文献方面, 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朱敏彦和云南省图书馆馆长王水乔分别介绍了民国时期上海和云南地方文献的编纂、收集与整理。

  朱敏彦就民国时期上海地区方志编纂情况, 包括时任上海市通志馆馆长的著名民主人士柳亚子主编的民国《上海市通志稿》、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主纂的民国《川沙县志》和目前隶属于上海地区的民国时期各县县志编纂情况作了初步梳理, 勾勒出民国时期上海地区地方志编纂的概貌, 为研究民国时期地方志编纂和近代方志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王水乔主要介绍了自1909年云南省图书馆成立以来, 云南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情况。民国年间, 云南省图书馆通过书院图书合并、设立印社、向社会广泛征集以及采购等形式, 收集了大量云南地方文献。云南近代文化名人及藏书家如袁嘉谷、秦光玉、方树梅、赵藩、李文汉、李根源等, 通过倡议交换、编撰《云南丛书》、捐赠私藏等方式, 在云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藏书的收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专科文献的研究方面,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关注民国时期文学文献,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胡晓明的关注点在于民国人物碑传资料。

  陈子善认为, 当前民国文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绩, 影印出版数量相当可观, 值得肯定。对于整理与影印文献, 陈子善认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 整理本未必完全可信, 我们对文献的整理一方面要慎之又慎, 精益求精, 同时作为读者来讲, 也希望最完整地读到原始面貌, 所以他强调影印出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 陈子善先生也对今后民国文学文献的整理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 应该对民国文学文献有更深入的调查, 扩大对文学文献种类的理解, 更应重视档案、报告、账表、信札等文献的收集整理, 加强对稀见文学书刊的发掘和影印。胡晓明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开展的《增订民国人物碑传集》工作的资料收集范围和内容。他认为, 现存民国人物碑传, 对小人物收集的很少, 其实小人物, 比如某一村长、某一老兵, 他们身上一样有风骨。人物是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中坚和灵魂, 胡晓明提出, 通过碑传的收集整理, 给他们以最大的能见度。

  另外, 在专题文献研究方面, 与会代表就专科目录、敦煌学文献和地方文献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小组范围的交流。南京图书馆陈希亮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所收馆刊作了辨析和介绍, 上海大学图书馆郑春汛厘清了清末民初334种专科目录的发展轨迹和规律,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段晓林对民国时期发表敦煌学论文的期刊及其整理情况进行了文献学分析及评述, 福建江夏学院张林友评介了近代福建经济金融资料的出版状况。

  7 总结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45篇, 会议发言和论文的主题尽管不同, 然而都围绕着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展开, 有从理论层面进行的研究, 也有来自实践方面的总结, 更有对相关专题的研究成果。

  会议对民国文献保护计划项目概况的介绍以及对十三五期间民国文献保护的一些相应思考, 使大家对国家层面的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现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并为下一步整个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原生性保护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原则的探讨, 不仅提升了图书馆对民国文献的保护意识, 也为原生性保护提供了路径;文献整理出版和数字化建设方面, 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整理理念、出版思路及数字建设成就, 为业界下一步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从理论层面进行的数字化建设分层讨论, 也在民国文献数字化的重复建设、资源共享、开放获取、结构兼容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思考;在馆藏的开发与利用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史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等对特藏文献的收集、利用及其编目整理, 不仅让与会代表更多的了解了一批批珍贵的特藏文献, 而且也为图书馆馆藏挖掘或馆藏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方法;另外, 专家学者们在文学文献、目录资料、敦煌文献、地方志、地方史料等专题研究领域的深入探讨, 使民国文献的整理更具学术性, 为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重要的文献线索, 是实现民国文献整理价值的重要方式。

  会议代表们就“开放合作、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精神的倡导, 文献用纸 (永久纸) 标准推广的呼吁, 加强稀见书刊发掘和影印、加强文献整理过程中的索引编制、加强对外文文献的关注、扩大民国文献的文献类型和时间外延等的建议以及资料收集从小人物体现大时代精神等的研究视角, 代表了学界和业界的最新思考和研究方法。

  当然, 由于会期只有短短的两天, 还有许多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相关议题没有提到或者没有得到深入探讨。比如关于文献的普查, 目前在“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项目的支持下, 国家图书馆牵头20余家公共馆开展的普查工作已汇集30万册民国文献, 但对于藏书量一样不可小视的高校图书馆, 如何纳入“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 共同开展普查工作, 未及讨论;学者们在会议中多次提到了数据库重复建设的问题, 但是在下一步的工作中, 各个存藏机构、或者数据库开发者之间如何开展协同合作, 共享资源、避免重复, 也没有深入;另外, 在民国文献影印出版过程中, 收全某一类文献或某一种期刊需要进行的各馆文献调用和提供的工作, 是由出版社来协调, 还是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这样的大馆来协调, 没有达成共识。当然, 还有一些民国文献整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比如文献编目的著录格式、分类标准, 文献保护方面的书标张贴、排架方式等, 由于时间问题, 都没有进行安排。这些缺憾, 有待于后续的进一步讨论, 所以, 我们有理由期待关于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学术研讨会能够继续举办, 为学界和业界提供共谋发展、共同获取事业进步的平台。

  虽然还有许多议题未能深入展开,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但本次会议对民国文献整理与现状的研究, 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期, 毫无疑问是站在了当前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 相信会议对民国文献保护和普查的进一步实施, 对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持续开展, 对民国文献影印出版和数字化建设的全国范围合作, 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莉, 严向东.民国文献的整理与开发问题研究[J].图书馆, 2013 (4) :94.